中医药出海非洲
Chinese Medicine in Africa
中药材种植产业在我国呈逐年增长趋势,其增长必定会达顶峰,然而全球对中医药需求与日俱增,仅开发国内中药材种植市场难以满足中医药全球化对中药材需求。
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—2030年)》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技术、药物、标准和服务走出去,促进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。现非洲广为流传的中医治疗方式为针灸、推拿等物理治疗,中药在非洲推广仍有所欠缺。推广中药在非洲种植,不仅能使当地人民获得其带来的经济效益,还能推动当地中医产业发展,并一定程度上能反哺国内药材市场、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共赢。通过这种方式或可潜移默化中让非洲人民接受中药,更让中医药在非洲大路上不胫而走。
非洲中药种植案例与特点
非洲农业生产主要以小农为主,很少有成产业的药用植物种植园,且香料是小农农业方式的主要产物。由于数据来源有限,故本文主要对以下5味中药在非种植情况进行讨论。
壹、茯苓
我国茯苓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徽、云南、湖北等地。2015年,湖南靖州茯苓纯菌丝种“湘靖28号”首次落根马达加斯加并大获成功。由于当地气温较高,在湖南生长期1年的茯苓,在非洲只需9个月即可采挖,且因其独特功效深受非洲药材商青睐。次年,靖州茯苓又被推广至南非,2个国家共种植茯苓200万窖,鲜茯苓年产量达5000吨,并于2022年年产量超1万吨。
同年,我国茯苓主要产区产量约1.71万吨,然而受近年降水量增加影响,我国茯苓产量有逐年下降趋势。相比之下,非洲地区的高温缩短了茯苓生长周期,提高了产量,在缓解国内市场压力同时也为非洲当地提供了新品种药材。
贰、青蒿